[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昌吉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昌吉市
返回上一页

一个村庄的红色记忆

发文日期: 2021-03-05
王恩茂带着工作队离开了杂工村

从昌吉市石河子西路往南,途径西城南路、和田西路,不过五六公里,一座村庄跃入眼帘。村子名叫常胜村,静卧于城南城乡接合部,这是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村庄。

2月19日,初春暖阳铺洒在昌吉市三工镇常胜村,村委会楼前广场彩旗飘扬,嘹亮的红歌在村庄上空回荡。记者循着被时间打磨过的村道拾级而上,听着村里的老人诉说红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红色人物浮现在眼前,一段段恢宏的奋斗史历历在目……

在62岁的潘金永眼里,从当年的“烂杂工”到“新常胜”,这里面有常胜村66年来艰苦奋斗的记忆。潘金永是常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1995年开始任职村干部,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潘金永介绍,常胜村的村名几经变迁,最终的确定和自治区原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78岁的郭长春曾担任村干部47年,回忆起往事,老人不胜感慨。那时候的常胜村还叫杂工村,有着“老牛破车疙瘩墙,人瘦马多烂杂工”的说法。村里人多地少,横七竖八的田埂将土地分割成小块,像补丁一样散落在大沙梁子上。村民们种些谷子、糜子、高粱等低产量、低效益的杂粮。家家户户住在简陋低矮的土屋或地窝子里,吃涝坝水,走羊肠路,艰难度日。直至1964年,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的到来才改变了当时杂工村贫穷的状况。

郭长春清楚地记得,1964年10月,当时王恩茂以“王青”这个名字来到杂工村。王恩茂来的时候带着农副医疗社教工作队队员共300余人,大力开展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王恩茂就住在三队村民乌守尔·阿洪家里,他主动承担起每天挑水的任务,还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作队队员一点都不挑剔,白天我们吃啥,他们吃啥,我们干什么农活,他们干什么农活。晚上到各家各户访贫问苦,了解情况,找出杂工村贫穷的根源所在。”郭长春回忆说。

翻开1992年2月出版的《昌吉市文史资料第四辑》,第一篇文稿《睿智的眼光拳拳的心——记王恩茂同志关心三工公社包产到户的一件往事》印证了常胜村老村长郭长春的说法。1965年,这个靠国家救济、吃返销粮的老大难村,一跃成为当时昌吉州的“十八强”大队。这时候的常胜村也一改旧貌,成为“田成方树成行,道路平坦渠成网,家家电灯亮,户户住新房”的新常胜村。当年,常胜村五好建设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到昌吉县、昌吉州乃至全疆。

村里的许多老人充满激情地向记者回忆起当年艰苦奋斗、开渠种树的场景。

1964年11月底,王恩茂带领的工作队通过实际调查研究,确定了杂工村灌溉水渠实施方案,动员全村群众加入挖渠工程中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一条长7.8公里、平均宽度近4米的人工渠修成了。紧接着搞五好建设:好的农田,好的林带,好的渠道,好的道路,好的居民点。全村1200多块地平整为48个条田,科学开挖渠道,条田四周栽种1.4万棵榆树,修整道路。而这条人工渠,作为新疆首个水利工程项目后来在全疆得到推广。工作队还帮村民盖了几十间穹隆型红砖箍顶的住房和敬老院,给村里盖了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人字形”木架结构砖瓦铺顶并带有舞台的俱乐部,在这里演节目、唱大戏、放电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郭长春记得真切,1965年5月,王恩茂带着工作队离开了杂工村,社员们都舍不得,含泪相送几公里。王恩茂离开前给杂工村取了个新名字叫作“常胜村”,希望这个村能像常胜将军一样,所向披靡、越来越好。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容,这个原本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小村庄,被城镇化发展“包容”进来。2015年,常胜村打造了昌吉市第一家村史馆。

走进常胜村村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来自岁月深处的老旧照片和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历史遗物,十多本旧书里,记载着一个村庄从成立走向辉煌的风雨历程。

翻看村史馆一本本泛黄的书籍、资料,“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几个大字遒劲有力。村史馆展区分为历程篇·发展的常胜、成就篇·奋进的常胜、惠民篇·幸福的常胜、风采篇·和谐的常胜、展望篇·希望的常胜五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背后,60余年“村史”跃然而出,让人感受到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也展现了常胜村今天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

昌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