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户地镇鸭洼坑村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一个偏远而又落后的小村庄。1998年,23岁的侯贵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当时,村里因土地分配不均,村民意见很大,连续五年选不出村委会班子、没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成了玛纳斯县有名的重点村。
一把蓝色的吉他,和一台卡式录音机是侯贵林最喜爱的东西。闲时,他就会和团员青年弹唱几曲。朝气蓬勃的他,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
2001年10月,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侯贵林,在州、县、镇三级工作组的支持和指导下,完成了鸭洼坑村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侯贵林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结束了鸭洼坑村长达5年没有村委会的历史。
鸭洼坑村村委会委员治保主任曹北林和侯贵林是小学同学,一起长大,并一起在村上搭班子工作。他说:“侯贵林当选后,80%以上的村民认为,这个年轻娃娃干不了几个月,就知难而退了,大家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要想得到村民的认可,就必须干出一些让村民信服的事。侯贵林通过问卷调查,有90%的农户建议对村里土地进行重新调整。打铁还须自身硬,侯贵林首先交出父亲在世时开垦的80亩果园,和亲戚多占的耕地,按照1998年国家出台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政策重新进行了土地分配。曹北林回忆说:“他的这一举动,让一些多占地的大户慌了手脚,纷纷找到侯贵林,劝他不要退地,却一一被回绝。”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2002年11月,鸭洼坑村完成了土地调整工作,村民不仅拿到了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村集体也拥有了1200亩机动地,村里混乱的局面得以扭转。曹北林说:“侯贵林经常说,村里哪怕再难的事,只要村‘两委’班子团结在一起,没有办不成的事。土地重新分配,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从那时起,村党支部建立了威信,一呼百应。”
有了大家的支持,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农民增收上。鸭洼坑村夏季气温偏高、蒸发量大,每年都会因季节性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侯贵林多方申请,争取到1000亩国家高压滴灌项目。2008年春,村上开始推广节水滴灌,当时,大多数村民并不认可这项新技术,他就挨家挨户宣传节水灌溉的好处,帮助村民算经济账。这时的侯贵林已是恶性畸胎瘤晚期,大多数村民却并不知情。六户地镇鸭洼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霞说:“住院期间,他经常跑回村里,问得最多的就是滴灌项目推进情况,看着他脱落的头发,很多村民都流下了眼泪,劝他赶紧回医院治疗。当年,棉花压上了滴灌,产量从以前的300多公斤,提高到400多公斤。”
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侯贵林任职期间,村里的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近万元。7年来,侯贵林带领村民,拉沙改良土地2000亩,完成2200亩滴灌工程,使全村百姓收入由上任前的全镇倒数第一成为全镇第二。
2008年11月,年仅33岁的侯贵林因恶性畸胎瘤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2009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朝对侯贵林的事迹作出了重要批示:侯贵林是当代大学生村官中的先进典型,也是新形势下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先进典型。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追授侯贵林同志“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奋力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