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庭州大地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小麦在秋风中翻起金色的波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压弯了秆,一串串像珍珠玛瑙似的葡萄挂满藤蔓……这是丰收的序曲,这是九月的欢歌。
肥沃土地、冰川雪水,让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粮食“天赋异禀”。早在汉代,这片土地就开始屯垦种植,元朝时期,已有小麦种植的记载。1949年,全州粮食总产量6100万公斤,单产67公斤;195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21802.3万公斤,单产100.5公斤;1978年,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93年,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农业丰收计划,全州粮食总产量7.59亿公斤,单产290公斤,粮食生产稳步迈进中产阶段;1995年,大力倡导农业科学技术,粮食播种面积242万亩,总产量7.84亿公斤。今年,昌吉州耕地面积766.75万亩,其中:小麦215.51万亩、玉米129.34万亩、棉花237.4万亩,小麦总产量8.37亿公斤,单产388.4公斤;奇台县冬小麦高产试验田单产再次刷新全疆最高纪录,亩产达832.83公斤。
1949年,昌吉州从事畜牧业人口不到1万人,各类牲畜总头数57.45万头,全年肉类产量1442.55吨;1993年,各类牲畜总头数247.49万头,全年肉类产量36407吨,畜牧业总产值1.31亿元,牧民人均收入767元;2018年末,牲畜存栏300.47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5.83万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昌吉州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方式,砥砺奋进,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一条振翅腾飞之路。如今的昌吉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处处是一派和谐繁荣景象。
发展 蹄疾步稳迈向现代化
这是一条长达70年的发展路,昌吉州以生产落后、百废待兴为起点,迈着坚定的发展步伐,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目标,砥砺前行……
83岁的李造林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生活了67年。据他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子要一镰刀一镰刀割,运送麦捆、肥料和粮食等都是肩挑人扛。
新中国成立初期,昌吉州仍沿用着二牛抬杠、大水漫灌等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水平低。后来,由原苏联引进了马拉双轮双犁铧、马拉播种机等畜力农机具;60年代,大型农机具、链式拖拉机等逐渐取代畜力农机具;1980年,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今年,昌吉州农机总动力252万千瓦,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36.7亿元,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5%,比全国高出29个百分点,比全疆高出10.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高出全疆11.3个百分点,处于“全国领先、新疆一流”的发展水平。
腰站子村村民高琦祖辈四代都是农民。他告诉笔者,父辈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几亩田累垮全家。如今,运用联合整地、精量播种、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一喷三防”、联合收割机收割等先进机械和技术,一个人管理千亩良田也很轻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强化推广先进适用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落实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工作、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示范片区实现了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管理4个100%。
呼图壁县五工台镇的葡萄采摘园。
改革 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
昌吉州农业发展走过70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改变。可以说,70年奋勇前行的步伐,就是农业制度改革的求索之路。
今年1月29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郭荣政分到了7950元分红款。他说:“比去年多了2000元,感谢好政策,使我们村民变股民,分红也一年比一年高。”
13年前,小渠子一村581亩集体土地被征用。村委会并未将补偿款“一发了之”,而是通过多种商业经营将村集体资产发展到5500万余元。2016年,小渠子一村被确定为新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每年按占股比例进行收益分红。2018年发放分红款100万元,比2017年增加15%。
小渠子一村的试点,折射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1978年,昌吉州全面实行“五定一奖”农业生产责任制。1979年,全州粮食总产达4.25亿公斤,较1978年增长7%,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实行承包期为15年的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全州54935户农民领到土地使用证。1999年,依法进行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2010年起,昌吉州推进土地有序流转。2018年,昌吉州土地流转面积244.1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0.45%。2019年,昌吉州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
农业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1949年,昌吉州农民人均收入69元;1958年,农民人均收入97元;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080元;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316元。
目前,全州7县市全部建成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交易中心,70个乡镇建设了61个乡镇综合产权服务中心,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478家。截至2018年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5家,其中,国家级8家,占全疆33家的24%;自治区级67家,占全疆500家的13.4%;自治州级110家。
在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十三户村鱼塘,十几名村民用专用工具捕鱼。
蝶变 一场关于“颜值”的邂逅
旭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千山万壑披上了绚丽的云霞,沿着平坦的村道走进乡村,一步即一景: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小海子村绿树成荫,风格别致的农家建筑房前屋后鲜花满园;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小广场亭台楼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村民在家用上水冲式厕所……这一点一滴的蜕变,是昌吉州农村70年来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昌吉州农民多傍田而居,居住分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建房热情逐步升温。2016年,昌吉州党委和政府启动“两清两美一绿”行动,在全州范围内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昌吉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书写了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整治人居环境换新颜。所有乡镇、村实现清洁家园全覆盖,生活垃圾有效治理,70%的村绿化率达30%以上,85个村污水实现有效治理,20%的厕所达卫生厕所标准。
——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围绕自治区“千村示范”工程,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79个,形成“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昌吉州创建全国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文明村镇64个,昌吉州文明村镇251个,创建率居全区前列。
2018年,昌吉州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88.9亿元,比1954年成立之初农业生产总值4319万元增加了668.9倍。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从告别传统农业到迈向现代农业,从“大包干”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展示着70年来昌吉州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未来,昌吉州人民还将用勤劳的双手写出伟大中国梦的新疆精彩新篇章。